基础信息填写

儿童遗传身高预测,适合0-15岁儿童,青少年!
孩子性别:
孩子年龄:
当前身高:
厘米(CM)
父亲身高:
厘米(CM)
母亲身高:
厘米(CM)
点击开始测评
你的信息已加密,请放心填写

儿童矮小科普

  • 什么是儿童矮小症?

    儿童矮小症主要是指孩子的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人群2个标准差或3个百分位以下则称为矮小症。一般引起矮小症的原因有很多,比方说,最常见的就是特发性的矮小或者是生长激素缺乏,这两种原因引起的矮小症目前都有相应的药物进行改善治疗。还有其他病因引起的矮小症。矮小症只是一个单纯的临床表现,而其他的真正的致病的基因有可能是遗传性的疾病。所以,矮小症的患者一定要到专业的内分泌科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病理学的筛查,然后进行对症治疗,才有可能在儿童期改善孩子的终身高。

  • 身高体重标准对照表

  • 国内儿童矮小症比例

    中国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据估算,矮小人口约3900万人。所有矮小人口中,4~15岁需要治疗的患儿约有700万。然而,目前我国每年的就诊患者不到30万名,真正接受治疗的患者不到3万名。这意味着只有1%的患者去就诊,而真正接受治疗的患者不到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不断增强,但随着儿童营养过剩、运动减少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矮小症、肥胖症、性早熟等内分泌疾病也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和发育,尤其矮小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困惑很多家长的难题。

  • 矮小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了解引发儿童身材矮小的各种原因是防治的第一步,据专家介绍,身材矮小的原因颇多,一般来说大致可分为以下六大类:

    1、内分泌性矮小:此类疾病主要是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所致,包括垂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少、甲状腺功能低下、性早熟、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等。

    2、骨疾病性矮小:骨发育不良引起矮小,包括软骨营养不良症、骨形成不全等。

    3、营养、代谢性障碍矮小:个体患有慢性疾病、营养障碍、尿崩症、糖尿病等。

    4、精神社会性矮小:又称情感遮断性矮小。医学家最近指出,精神障碍可影响身高。

    5、伴有染色体异常的矮小:伴有染色体异常常可表现为矮小,如先天愚型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等。

    6、其他原因矮小:包括家族性矮小、体质性青春期延迟症等。

    患矮小症有很多原因,包括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性早熟、小于胎龄儿、特发性矮小、全身性疾病、体质性生长和青春期延迟等。

  • 矮小症治疗的最佳年龄?

    矮小症一般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矮小症治疗的最佳年龄和原发病息息相关。如果孩子的原发病是器官系统疾病或甲状腺疾病等,要求发现的时候就要治疗,很多矮小症患者可以采取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治疗的最佳年龄,每个疾病不一样,治疗的最佳年龄也不一样。如果孩子是生长激素缺乏症,原则是发现的时候就要治疗。如果孩子小于胎龄儿,生后持续矮小,治疗的最佳年龄是2-4岁。如果孩子是特纳综合征,也就是先天性卵巢缺失综合征,治疗的最佳年龄是身高达到生长曲线的第5百分位数,就可以启动治疗。如果孩子是特发性矮小,这个孩子除了矮小之外,没有其他疾病,没有内分泌疾病,没有器官系统性疾病,治疗的最佳年龄是5岁。如果孩子是性早熟,治疗的情况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判断。总体原则是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因为孩子的生长力量是在股骨软骨层,如果年龄小,股骨的软骨层分裂能力、再生能力最强,不建议自己在家观察,也不建议自己在家擅自的用一些补品给小孩治疗,建议患者要适当的去运动。

  • 如何预防儿童矮小症?

    矮小症多数是可以防治的,包括无明显原因而身材偏矮者。矮小症防治的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1、对儿童应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及时记录生长发育中的身高,并对其进行分析。

    2、要加强和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使其生长发育处在一个良好的营养基础上。

    3、积极防治慢性病。多种慢性疾病的有效治疗可避免和减轻矮小症的发生。

    4、使儿童有一个很好的心理、社会、情感氛围。

    5、纠正内分泌激素异常。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低下是产生矮小的常见原因。

    6、软骨发育异常主要是维生素D缺乏或作用不全,从而造成体内钙磷代谢失调,进而影响骨骼发育。补充鱼肝油、钙剂、常晒太阳及补充维生素D或用活性型D3有效。

    身高是反映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直观指标,受饮食、睡眠、运动、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每个儿童的身高增长不尽相同。

  • 儿童矮小症对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1、矮小症不仅会影响生长发育,还会造成智力、内分泌以及骨骼系统的损害等;

    2、身材矮小,生长速率减慢,骨成熟延迟和代谢异常,原发病,伴发症状。

    3、矮小儿童由于自卑的心理不愿与人交流,导致内心承受的压力无法宣泄、意愿无法表达,最后产生自闭,进而发展为抑郁,90%以上的患儿有较为强烈的自卑心理,缺乏自尊,其情绪易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学龄期患儿,由于矮小,怕遭同学讥笑而耻于与人交往,产生压抑退缩而变得孤立、离群,同学之间关系较差,并时有违纪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响学习。

    4、交往不良及社会退缩。学龄期患儿,由于矮小,怕遭同学讥笑而耻于与人交往,产生压抑退缩而变得孤立、离群,同学之间关系较差,并时有违纪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响学习。在集体生活和社交能力方面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存在自我封闭现象。

    5、与正常儿童相比,虽然矮小症患者的智商属于正常范围,但大多有心理内向、情绪不稳的个性特征,存在交往不良和社交退缩现象。全国矮小人联谊会的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矮小症患儿都存在自卑、抑郁等不同的心理障碍,有的孩子甚至因为身材矮小而不愿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