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眨眼、吸鼻子、清嗓子、扭头等抽动症状时,许多家长难免会担心孩子是否会被嘲笑、是否影响外貌、是否会导致孩子自卑心理等。甚至有些家长会担心带孩子看医生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该怎么处理呢?
另外,对于那些抽动症状不严重的孩子,对其学习和生活没有太大影响时,医生通常不建议使用药物治疗。那么,家长是放任不管还是给予心理支持和干预呢?
图片来源摄图网401043240
家长可以向孩子解释说:“你现在出现的眨眼、清嗓子等症状就像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疾病。这个疾病需要定期去看医生,还需要调整一些日常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快地康复。”
通过清晰的界定、了解和说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增强应对外界的基本能力。
家长们往往会着急希望第一时间消除所有症状,但是抽动症作为一种疾病,需要一个调整和缓解的过程。了解抽动症的自然病程和特点,对于家庭的合理期待和调整非常重要。
①了解抽动症的自然病程和特点
抽动症在5-10岁为常见,病情通常在10-12岁严重。抽动症状时好时坏,可暂时或经过长时间自然缓解。
研究发现,16岁后只有18%仍然有轻度的抽动症状。因此,抽动症是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缓解的、能够期待观察的疾病。
对于中重度的抽动症或因抽动表现影响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治疗。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药物治疗也可能不再是必要的治疗。
图片来源摄图网401255310
②了解抽动症的影响因素
抽动症容易受到疲劳、紧张、焦虑、兴奋等情绪的影响而加重症状,约有半数以上的抽动症孩子存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等共患病。
这些共患病给治疗和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复杂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和孩子进行相关的心理行为筛查评估。
“解压、放松”的前提是根据孩子具体的情况调整教养目标和养育方式,从而合理地“放松”和学习处理、应对压力背后的问题,从而稳定情绪、减轻压力、改善适应和学习能力。
③减少关注、避免强化
当孩子出现抽动症状时,尤其是表现出挤眉弄眼、扭脖子等动作时,需要放手不放眼,避免反复提醒的说教而强化了抽动的症状。
家长不要过于紧张和担心,适当放松自己的情绪,等自己感觉好一些再和孩子自然地相处在一起。
④进行行为干预训练
抽动症的行为干预训练可以采用习惯逆转训练和综合行为干预疗法。以下是这两种方法的简要介绍:
习惯逆转训练:
习惯逆转训练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和减少抽动症状。该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大、能够理解和辨别抽动症状的孩子。具体步骤如下:
- 引导孩子意识到抽动症状的发作先兆和感觉。
- 鼓励孩子在意识到发作前尝试抑制抽动行为。
- 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学会对抗发作冲动,延缓或避免抽动。
- 学习使用替代行为,例如通过深呼吸、放松技巧等来替代抽动行为。
图片来源摄图网401376496
综合行为干预疗法:
综合行为干预疗法包括多种行为技巧和策略,旨在减轻和管理抽动症状。该方法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技巧和策略:
- 放松训练:教授孩子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有助于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减少抽动症状。
- 应对技巧:教授孩子应对抽动引发的困扰和困难的方法,例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支持和理解的人等。
- 环境调整:帮助孩子识别和避免加重抽动症状的触发因素,例如嘈杂的环境、压力和紧张等。
- 心理教育:向孩子和他们身边的人传达关于抽动症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抽动症是一种疾病,并提供支持和理解。
以上方法需要结合专业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指导和监督进行。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因此建议与医生详细讨论并制定个性化的行为干预计划。
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校园中的抽动表现,如上课时间、具体动作以及同学的反应等。向老师解释抽动的症状,以提高他们对孩子症状的理解和接纳。
在班会课上向同学们讲解抽动的特点,以及如何避免和减少抽动对孩子自尊、自信和社交能力的影响。改善孩子的社交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抽动症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一些迷茫的家长。更多关于抽动症的问题,也可以直接点击【咨询预约】,咨询我们的值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