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门诊来了一位七岁的孩子。
孩子的家长向医生反映,孩子有一个“坏习惯”,在家里看电视、吃饭或写作业时,时不时地“甩头”。
起初,家长会提醒孩子不能这样做,但孩子并未改变。渐渐地,孩子的“甩头”动作变得越来越频繁,并伴随着不自主地“耸肩”动作。
在诊断过程中,还详细了解了孩子的病史,并发现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紧张,家长对孩子的错误容忍度较低,家庭氛围缺乏一种轻松的氛围。最后根据病史、检查和专科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给孩子确诊为小儿抽动症。
图片来源摄图网400390682
抽动症,也被称为抽动障碍(TD),是一种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它主要表现为不受控制的、重复的、快速的肌肉运动或发声抽动,可以发生在一个或多个身体部位。
家长怎样能辨别孩子是在调皮捣蛋,还是患有抽动症?
孩子的顽皮捣蛋,是可以控制,主动停止的;而抽动症是自主无法控制的,患有这种疾病的儿童通常会发出和做出他们自己不想要或者无法控制的声音和动作,特别是需要注意的是5到10岁的儿童。
抽动症主要特征是在身体某些部位出现不自主的、反复发作的运动或声音。以下是抽动症常见的症状:
运动性抽动:包括眨眼、耸肩、咬牙、头部转动、手指弯曲等不自主的肌肉收缩或扭动动作。
声音性抽动:包括喉咙清嗓、喉结震颤、吸气时发出奇怪的声音(如咳嗽声、咕噜声)等不自主的声音。
强迫性动作和观念:抽动症患者常常伴有强迫性动作或观念,例如频繁地洗手、整理物品等。
抑制性困难:患者可能会感到难以抑制抽动行为,尽管他们可能意识到这些行为是无意义的或不合适的。
症状可变性:抽动症的症状可以随时间而变化,既可以在某些时期加重,也可以减轻或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抽动症的症状因人而异,且在不同年龄段可能表现不同。
图片来源摄图网400074017
有些家长认为“抽动症只是个小毛病,长大后就好了”,真的是这样吗?
研究显示,一部分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进入青春期后,不但抽动症不能自愈,而且在成长及发病过程中还伴随着学习、社交、心理和身体上的不同损害,导致治疗难度增大。
社交障碍:由于抽动症的症状,患者可能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尴尬、困惑或受到他人的误解和歧视。这可能导致患者避免与他人交流,从而影响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学业问题:抽动症可能对学习造成干扰,因为症状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和学业成绩下降。这可能给患者带来挫败感、自卑感和学习压力。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面临抽动症的症状和社交困难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和自我价值感下降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可能进一步影响个人的情绪、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自我调节困难:抽动症可能使患者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这可能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许多困难,如完成任务、保持冷静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401244856
因此,及早进行抽动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抽动症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一些迷茫的家长。更多关于抽动症的问题,也可以直接点击【咨询预约】,咨询我们的值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