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不少宝妈看到别人家的宝宝不到一岁,已经在慢慢的学走路了,可是自己的孩子已经1岁三个月了,还不会走路,这时候往往会担心是不是宝宝身体出问题了。其实1岁的宝宝不会走路也是很常见的,因为不同的宝宝身体发育是不一样的,有的宝宝直到16个月之后才会慢慢的走路。走路是婴儿必须学习的一课。一般来说,婴儿可以在1岁左右学会独立行走,但有些婴儿会比其他婴儿学得晚,父母不必太担心。
1.注意时机
学会走路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随着宝宝身体运动能力的不断提高,翻身.坐.爬.站后,走路被提上日程。
每个婴儿开始学习走路的时间是不同的,甚至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学习走路并没有所谓的最合适的时间,这必须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发展状况。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婴儿在11-14个月内开始学习走路。如果你愿意在11个月前学会走路,这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只要婴儿能在1岁和6个月前独立行走,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婴儿还没有达到学会走路的年龄,而且他也缺乏走路的意愿,他就不能强迫婴儿学会走路,否则很可能会对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注意姿势
在学习走路时,由于下肢尚未完全发育,很容易出现错误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是正常现象。随着婴儿的逐渐成长,大多数人会慢慢调整自己,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内部八字的姿势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此外,一些婴儿也可能出现脚重心内侧和脚外侧翘曲的现象。这是因为婴儿的肌腱非常柔软,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它会在脚板内侧,导致一些外侧翘曲,所以父母不必太担心。
有些婴儿在学会走路时经常摔倒,这让他们的父母非常担心。事实上,这是因为婴儿的平衡感和肌肉运动协调能力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出现重心不稳定,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观察,只要婴儿跌倒的情况逐渐改善,或跌倒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意味着婴儿一直在进步,也不必太紧张。
3.注意异常
O型腿多为生理表现,随着婴儿的生长自然恢复正常。然而,仍有少数婴儿是由腿部发育异常引起的,必须接受治疗。如果O型腿现象持续到2岁以上,或发现其他异常症状,如婴儿行走时膝盖稳定性差。行走时感到疼痛等,应尽快就医,必要时转诊儿童骨科,进行更详细的检查和治疗。
1.从爬行开始
爬行可以锻炼婴儿腿部肌肉的张力和力量,有利于学习步行。父母应该经常让孩子在地板或硬垫子上练习爬行,而不是急于学习走路。
2.做仰卧起坐
为了练习婴儿的肌肉力量,你也可以引导婴儿做仰卧起坐运动。与成人仰卧起坐练习不同,婴儿仰卧需要父母握住婴儿的手,反复坐起来。站立。坐下来。躺下,然后坐起来。
3.蹬蹬腿脚
父母双手握住婴儿的腋窝,稍微抬起婴儿,让他做踢腿和跳跃练习婴儿腿部的伸展能力。在做这个动作时,父母应该注意握住婴儿的腰部,否则会对婴儿的腰椎造成很大的压力。
4.抓取玩具
站立是行走的前提,扶站是行走的第一步。把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和宝宝高度差不多的沙发或者茶几上,鼓励他站起来抓玩具。你也可以把玩具放在沙发上或者父母手里,这样宝宝就可以从较低的位置抓玩具,爬上借来的东西。
5.脱手站立
当婴儿第一次离开辅助物品时,他会摇摇晃晃,看起来像要摔倒。他会站起来,因为他害怕,父母可以递给孩子一些他不能单手拿的玩具,比如球。大娃娃等,这样他就必须双手拿着,这样婴儿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放开双手。独自站立。当婴儿站稳时,父母可以试着把玩具放在另一边,引导婴儿转动身体,并在这个过程中练习平衡。
6.扶走训练
让婴儿在可以帮助的环境中移动,如让他帮助墙壁.沙发.茶几.小床.栏杆等,注意辅助物品必须是固定的物体,而不是带轮子的手推车,以防物体突然移动,使婴儿失去心摔倒。
7.蹲在婴儿前面
爸爸妈妈可以蹲在宝宝前面,伸出手臂鼓励宝宝过来,先走一两步,然后稍微增加距离。通常应该给宝宝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机会,不要抱着宝宝,或者把他困在一个地方。
8.不畏摔倒
当婴儿学会走路时,摔倒是不可避免的。父母不必太紧张。你的过度紧张会加剧婴儿对步行的恐惧。当婴儿的步行跌倒时,母亲应该给予安慰和鼓励,让婴儿感到安全。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于学步的阶段,一定要注意以上这几件事。其实孩子学步急不得,只能引导不能催促,大部分的孩子在一岁左右学会走路,还有小部分在两岁左右才学会,但是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家长不用过于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