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拖延的原因有很多,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孩子的大部分问题直接或间接来自父母”一些心理学家也通过研究发现,父母越严格,孩子就越容易拖延。因为父母越严格,他们通常会直接给孩子下命令,要求他们坚持执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采取拖延么。
首先,孩子的压力比较大
在正常情况下,当一个人在强烈的压力下做一件事时,他会更紧张,比如最近即将参加高中入学考试和高考的学生。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如果他在平时的学习中感到很大的压力,当他完成家庭作业时,他会变得有点紧张。特别是父母要求高的孩子,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压力,面对父母的责骂和高期望,容易引起孩子的挫折,引起一定的焦虑,所以只能拖延处理通常的家庭作业或其他事情。
第二,孩子可能不够自信
现在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学习难度也比较大,很多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比较困难,一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他们自己也做不到,只好用拖延的方式,在作业上磨蹭蹭,三心二意。因此,会有很多孩子的心思不在作业上,用手转笔,玩书等等,消磨时间。孩子们用这种方式来安慰自己,他们已经努力了,但不能做,也没办法,这是他们逃避内心对作业恐惧的一种方式。
第三,孩子有很强的依赖性
如今,许多孩子从出生起就伸出衣服,张开嘴吃饭,更不用说参加任何家务了。因此,一旦父母要求他们在生活中做什么,他们就习惯于依靠父母,自己做事,心里有一万种不情愿。有些孩子也可能表达出来,有些孩子不表达出来,这是他们最好的冷处理方法。
第四,孩子可能会追求完美
现在有很多孩子,从小就可能受到父母的影响,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事情,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做到完美,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这些有完美主义想法的孩子更关心别人对他的看法,即使通常的家庭作业有一点缺陷,他们也会感到不安,必须根据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调整。因此,有这种想法的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时,效率都会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一定的延迟。
拖延的孩子,很长一段时间,很容易出现不自信,怀疑自己,精神也会慢慢出现抑郁,从现在开始,会影响学习和心理健康。因此,父母必须高度重视它。
首先是强化孩子的时间观念
孩子的时间观念很差,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喜欢拖延。他们通常在学习上做作业很慢,在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喜欢拖延,慢慢悠闲。因此,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时间的概念,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必须规定时间来完成。这些事情必须反映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吃饭、学习,甚至洗澡,也提醒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第二,帮助孩子养成制定计划的好习惯
简单地说,只有规定的时间去做事情,对于已经有拖延症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作为父母,在引导孩子做事时,要学会制定计划,养成计划做事的习惯。
这种习惯可以首先从学习中养成。例如,在日常学习中,从早上上课到晚上睡觉,我们应该有一个日常计划,这样孩子们在学习时就会有一种紧迫感。这个计划可以延伸到每周计划、每月计划甚至每学期计划,这些计划尽可能详细,对于一个阶段,有时间和相应的事件。
制定计划时,要根据轻重缓急对不同的任务进行详细分类,以便日常处理,做到心中有数。
有专家曾经说过,“计划是提前把未来的事情列入当下,这样可以帮助做好现在的很多事情,尽可能创造未来。”
第三,家长要注意控制情绪,多表扬少催促
一般来说,当孩子磨蹭的时候,父母喜欢催促,脾气暴躁,有的甚至大喊大叫,打开孩子“河东狮吼”模式。开车的人都听说过一句话。“越嘀嘀越慢”,是新手在前面开车,后面的人越按喇叭,前面的新手就越慢。这也是同样的事实,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工作缓慢时,父母敦促效果越差,效率就越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表扬孩子的拖延症,控制他们的脾气,少催促他们。一旦你发现你的孩子做作业或做事比以前快,你应该得到更多的赞扬和肯定。当你做事慢的时候,有时候你可以假装看不见,故意淡化。这给了孩子一种认为自己其实很快的感觉,让他慢慢进步。
第四,放手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很多孩子拖延症状来自于平时衣食无忧的生活,缺乏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父母父母拖延症状。“管得多”这是目前的一种普遍现象,导致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普遍较差。因此,为了改变孩子拖延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学会放手,一个初中生,即使是一年级的孩子,也可以慢慢学会自己的生活。这种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从小事做事,早上起床叠被子,挤牙膏刷牙,整理书包出去,试着让孩子骑自行车或坐公共汽车上学。从这些小事上,慢慢培养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让孩子骑自行车上学,如果他仍然是那种缓慢的风格,当他发现迟到时,他自然会加快骑自行车的速度,他会变得紧张,摆脱缓慢的性格。
一个进入中学的孩子正在慢慢长大,在学习和生活中开始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果父母想改变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他们应该学会让孩子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然后给予一定的指导。慢慢地,孩子们自然会摆脱许多以前的坏习惯。
如果家长有更多关于感统失调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老师,他们会为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