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频繁眨眼、发出怪声、坐立不安、小动作不断,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孩子是“太调皮”“不听话”。其实,这可能是抽动障碍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信号。它们常常悄悄相伴出现,让孩子陷入加倍的困境:学习更吃力、社交更紧张、情绪更容易波动……
9月13日上午,由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主办,西南儿童康复医院承办的第117期“一路童行·灯塔计划”爱心家庭分享会在医院二楼大厅圆满举行。小鱼(化名)的妈妈带来了她和小鱼温暖而充满希望的故事,希望用小鱼的亲身经历,帮助更多康复路上的家庭坚定信心。
爱心家庭分享会活动现场
摆脱“多动+抽动”泥潭,暴躁“小霸王”实现华丽变身
“小鱼大概两三年前出现了频繁眨眼睛、清嗓子、翻白眼这些症状,同时还有丢三落四、小动作多,一做作业就坐不住的情况。刚开始,我没有放在心上,只觉得他实在是太不听话了。但是后来,小鱼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脾气也特别大,说两句就生气,总是顶嘴,而且在学校和老师、同学的关系都不好,成绩也越来越差,除了数学其他科目都不及格,数学也只是偶尔能考到60分。”小鱼妈妈在台上剖析着那难熬的两年:“当时我真的很焦虑,他年龄还这么小,我不能看着他就这么下去,所以在网上看到吴主任的介绍时,我就带着他来看看。”
小鱼(化名)妈妈正在分享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小鱼被确诊为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障碍。在这一刻,妈妈终于理解了他,小鱼并不是“坏孩子”,只是生病了。随后,妈妈带着小鱼办理了住院,进行专业干预,并且由外婆全程陪护,希望小鱼能够尽快摆脱疾病的泥沼。
好消息是,小鱼在吴永志主任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方案下改变非常明显,上课能坐得住了,作业也不再总是“小蝌蚪”,最关键的是,小鱼的情绪稳定了,不再是那个“满身尖刺”的“小河豚”了,他开始积极配合干预,并且主动向医护人员打招呼,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小天使”。
吴永志主任正在分享
随后上台的吴主任分享了一些抽动症与多动症的基础知识,并且提到:“很多家长都认为多动症和抽动症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疾病,所以孩子出现症状的时候,只简单粗暴地认为孩子是不听话、不老实,实际上,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发育问题,共患的概率不算低,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这样才能早痊愈。”针对小鱼的情况,吴主任分析道:“小鱼这种情况就很典型,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障碍带给小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体现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方面面,但是通过干预后,小鱼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所以,还是那句话,当孩子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家长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要学会解读异常表现中的信号。”
小鱼(化名)妈妈为吴永志主任送上锦旗
吴永志主任分享结束后,小鱼妈妈送上了一面锦旗,这面沉甸甸的锦旗中饱含着谢意与喜悦,在现场,小鱼妈妈眼泛泪光:“今天我来这里,就是想告诉大家,坚持,不要放弃,孩子一定会好起来的,也想来谢谢吴主任,真的很感谢吴主任,让我卸下了特别大的压力。”
随后,医院医务科科长王志海代表医院向小鱼妈妈颁发了爱心证书,感谢她的真诚分享。
王志海科长为小鱼(化名)妈妈颁发爱心证书
爱是一座灯塔,照亮孩子的未来。希望小鱼和妈妈的故事,能够照亮更多仍在康复路上的家庭,帮助大家坚定信心。未来,也希望更多爱心家庭能够加入我们,与我们一起点亮希望的灯塔,让每个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