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经常发脾气,脾气暴躁,不听话。这也是孩子们的情绪管理问题。父母应该教孩子如何管理他们的情绪!同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
1.保持冷静,先清理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哭着发脾气时,我们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负面情绪,愤怒和焦虑,说一些非理性的话。例如,因为孩子哭了,觉得孩子故意对自己易怒;因为孩子不听话,感到无力的教育失败;因为孩子在外面哭,感觉面子等等,这次我们应该先稳定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只有冷静下来,我们才能冷静地与孩子们交流。如果我们自己的情绪失控,孩子们就更不可能安静下来,下次发脾气可能会更糟。
我曾经看到一个孩子在商场对妈妈大喊大叫。当时,妈妈的眉毛越皱越紧。当我觉得妈妈要生气的时候,她把孩子交给了爸爸。她默默地走到一边,深呼吸,平静下来。两分钟后,她回到孩子身边,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很快我看到孩子平静地和父母一起离开了。
2.让孩子冷静下来
当孩子发脾气时,不要担心和他讲道理或采取措施。你可以坐在他身边,陪他几分钟,等他冷静下来再处理。但是记住不要把孩子关进去“小黑屋”他可能会因为害怕而暂时不哭不闹,但这会让孩子觉得被遗弃,让孩子下次发脾气。你可以在他哭的时候说,“如果你有任何委屈,你可以先哭几分钟。我在等你。当你哭的时候,告诉我你想要什么。如果妈妈不能满足你,我们来看看其他的解决办法。”
3.让孩子学会情绪转移
我们可以告诉发脾气的孩子,如果他生气了,他可以正确地表达出来,可以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我很生气。”“我现在很生气,不想和你说话。”“我想自己去睡会。”或者他只是需要他的母亲陪他。此时,母亲可以适当地转移他的注意力,吃点东西,喝点水,或者讲故事书,暂时避免矛盾,当他的情绪缓解时,觉得事情已经过去了,然后合理。
4.家庭态度要一致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经常反思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态度是否一致,尤其是当孩子发脾气时,是否有人会保护和宠坏他;有些人会对他大喊大叫或忽视他?一旦孩子知道,当他发脾气时,有人会保护他,这会让孩子倾向于保护他的一方。下次,他会有选择地发脾气。从长远来看,孩子的脾气不仅不会改善,而且会越来越大。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家庭的态度不应该是对抗,孩子很聪明,成年人之间有矛盾,他可以立即看到。我们应该提前与祖父母,甚至保姆沟通,保持一致的冷处理。
5.引导孩子以正确的方式达到目的
告诉孩子,如果他的要求是合理的,良好的沟通会赢得父母或祖父母的同意;相反,如果他发脾气或哭,即使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他也不会得到父母的同意。让孩子明白“沟通好会有好的结果,发脾气,哭是达不到目的的。”
6.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
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这样做,妈妈很生气”,“妈妈不喜欢这样做”。父母应该尽量少这样说。我们成年人的正常情绪反应可以让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饰。我们可以生气,但如果我们总是用父母的情绪来管教孩子,这不是一个好办法。总之,孩子们会认为他应该对成年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原始意义,容易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
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看到他的坏行为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父母的情绪负责。
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我们的父母也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我们对与孩子无关的事情有负面情绪,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妈妈会心情不好,因为其他事情,所以妈妈会自己呆一会儿,心情好的时候马上和你玩。这样,孩子也可以学会,当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冷静一会儿,练习自己处理。他也会知道,心情不好不是错。
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脾气,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面对孩子发脾气,父母应该先问自己:“我的脾气怎么样?”因为很多问题根本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身上,在孩子生活的家庭。
1、一言不合就发脾气的孩子,往往缺乏平和的父母
很多家长不想听到孩子哭,听到哭就烦,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孩子哭,如果父母感到不舒服和易怒,父母往往会在成长过程中积累很多负能量,没有机会发泄。孩子负面情绪的爆发会触及父母内心的同类情绪。潜意识里,他们不允许孩子发泄,因为他们担心失控。因此,家长自己首先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孩子。
2.爱发脾气的孩子往往缺乏父母的理解和接受
当孩子有情绪问题时,父母最需要同理心,认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找出孩子为什么这样,找到帮助孩子走出情绪泥潭的方法。
3、缺乏规则感和同理心的孩子容易发脾气
当孩子需要爱时,我们积极地给他没有任何额外条件的爱。当孩子用哭声控制人时,我们必须明确解释原因,坚持原则,说不,当父母的爱和理解,加上规则意识和同理心,孩子会一步一步地走出情感的泥潭。
祖父母可以很好地照顾孩子的生活,但不能取代父母的陪伴,建议父母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孩子发脾气,可能想用这种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如何为孩子树立榜样,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负能量和负面处理传递给孩子。这样,孩子们就可以逐渐掌握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如果家长有更多关于儿童心理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老师,他们会为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