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比较娇惯、溺爱孩子
现在家里孩子普遍比较少。有些父母从小对孩子娇惯溺爱,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论提出什么要求,父母都会满足孩子。长此以往,一旦不能满足孩子,孩子就会备受打击,“都怪妈妈,打妈妈、坏妈妈……”这样的言语动作便会出来。
而父母又觉得孩子还小,以为这样的行为是好玩,便听之任之。父母的溺爱容易让孩子认为整个世界都围着自己转。一旦对方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就会重启攻击行为。
孩子在攻击行为中得到了某种满足
有些孩子动手打小朋友成了习惯,打的次数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第 一次跟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时,孩子通过攻击别的小朋友得到了满足。
比如两个孩子在抢玩具,其中一个孩子通过动手成功地抢到了玩具。他就会发现,原来这个办法挺好用的,可以满足自己拥有玩具的需求。这时,攻击的行为就成了这个孩子的法宝,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事,孩子就会重复上一次的错误经验。
开始出现打人等攻击行为时,没有被及时制止
有时候大家会觉得小孩子出现、抓头发、咬人、推人、打小朋友、破坏东西等行为,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恶意”,所以不会太在意,觉得过一段时间,孩子大点自然就好了。可是正是这种心理,强化了孩子错误的行为,让孩子一位没有错。
孩子还没有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
其实有攻击性的孩子也一样,不见得他们就真的有多恶毒、有多坏,他们只是没有学会除了攻击小朋友以外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已。孩子的世界远比我们大人想得简单许多,单纯许多。像爱攻击别的小朋友这种不当行为也是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来改正的。
首先,给孩子定规矩
告诉孩子,不管出于什么理由,动手就是不对的。可以和孩子提前做好约定,不许动手。如果孩子违反了约定,就要孩子承担相应的惩罚。比如,一周不能看动画片、或者一个月不买新玩具等。通过间接的惩罚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
其次,不轻易给孩子贴“坏孩子”的标签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动手,总喜欢这样对孩子说:“宝宝动手打小朋友了,你是坏孩子,妈妈以后不喜欢你了......”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作为父母要区分坏孩子和坏行为。孩子的某个行为不好,不等于就是坏孩子。如果给经常攻击其他小朋友的孩子贴上“爱欺负人、坏孩子”这样的标签,时间久了,孩子也会失去信心,甚至接受自己是坏孩子这样的假事实。
第三、教会孩子正确的交往方式
孩子用攻击别人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说明孩子还没有学会用其他的方法来满足自己,如果父母能教会孩子更多的方法,那么攻击行为就会自动减少。当父母发现孩子动手时,首先不要只刻意强调动手是不对的,而是要引导孩子分析他为什么动手,和孩子一起想更多的解决办法。
我们可以问问孩子:“刚才你是想玩那个玩具对吗?你想想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办法可以得到玩具呢?”这种提问会促使孩子思考。这时,父母要趁机教孩子如何通过协商、交换、合作、等待等其他方式跟别的小朋友友好相处,以实现自己玩玩具的愿望。
父母可以在家以角色互换的方式和孩子回忆一下抢玩具的场景。
“这个玩具可以借我玩一会儿吗?”
“咱们可以轮流玩吗?”
“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让孩子学会说这三句话,换位思考,学会询问别人的意见。当孩子发现,语言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他的攻击行为就会减少。
第四、用五个问题来和孩子沟通,让孩子从错误中收获成长
孩子行为背后肯定有原因,听听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角度重新了解事情的全过程。
“你现在是什么感受?”
孩子犯错,害怕受到批评和惩罚,大脑处于紧张状态。这时父母越着急给孩子讲道理,孩子越听不进去,不妨先把道理放一放,运用同理心感受孩子的感受。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吗?”
孩子做错事了,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善后。让孩子借此机会树立责任意识,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围绕已发生的事情,让孩子想出各种解决的办法,然后再一起讨论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并确定善后方案。
“你需要我怎么帮你?”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支持,能让孩子更有自信心和勇气去面对错误。让孩子知道父母始终和他站在一起,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求助父母。
“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这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关键一问,帮孩子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避免再犯同类的错误。
孩子爱动手虽是不好的习惯,但如果父母处理不当,把孩子的行为上升到道德、法律,甚至更高层面,则容易对孩子形成不好的心理影响。孩子的可塑性都很大,只要父母正确的引导和示范,相信孩子很快会改掉坏习惯。
如果家长有更多关于儿童成长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老师,他们会为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