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生气就开始乱扔东西,也不管是什么,抓在手里就扔,有的时候还会打人。说他根本就不管用,有的时候你越说他反而越来劲,就想要跟你作对似的。打他倒是管用,但是舍不得打他。而且也只是当下管用,过去就又犯,总不能老打吧?应该怎么办啊?!
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大部分家长都是选择训斥孩子一顿或者打孩子一顿,然后孩子不但不会听,反倒会因为受到训斥或打骂而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才会造成会习惯愈演愈烈的后果。
那么如何才能阻止孩子这一系列坏习惯的养成,让孩子成为能够管控自己行为的小能手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孩子有情绪这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家长应该允许孩子有情绪,无论是喜怒哀乐悲思惧,这不过是情绪的一种,是作为成年人的你我也会有的。而孩子的发脾气后所产生的行为,往往是孩子处于“愤怒”的情绪中的一种具体的行为表现。
由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心理和生理上尚不成熟,所以当孩子感觉到“愤怒”的时候,他们往往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所以才会有了包括扔东西、打人、吼叫在内的一系列不好的行为的出现。
无论孩子产生怎样的情绪,都是对当下所处环境状态的最真实的反应,是不应该被简单地判定为好或坏的。比如,对于同样是愤怒的情绪,对于妈妈叮嘱的愤怒和对于爸爸吸烟的愤怒,这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
通常人们愤怒是因为感觉自己受到了冒犯,,人们失落是因为自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等等。这些情绪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感知和了解孩子,以便家长和孩子交流沟通。因此,家长应该尝试去感受孩子的各种情绪,而不是将孩子的情绪视为洪水猛兽。
虽然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是由情绪反映出来的孩子的行为却有对错之分。当孩子感觉愤怒的时候,可以选择出言纠正让自己感到被冒犯的行为,也可以选择将东西都丢到地上,将他们砸烂,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但是毫无疑问,后者的行为显然是不正确的行为。
家长在日常面对孩子的各种情绪所反映出来的行为时,比如面对孩子开心的大笑,生气的乱扔东西,难过的嚎啕大哭时,都可以对孩子明确,行为时有“对错”之分的,告诉他们:你可以有情绪,但是不代表你什么都可以做,比如,你不可以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孩子需要知道良好的行为的边界在哪里,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让孩子有规则和边界意识。
1.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孩子有情绪的时候选择了用“扔东西、打人”等坏的行为方式方式来发情绪,那么家长一定要第一时间制止孩子。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制止,就相当于变相给孩子了一个正反馈,孩子会不断强化自己的行为,直到触及家长的底线,并不断降低家长的底线。
当家长制止孩子做出“打人、扔东西”等坏习惯时,不要用吼叫、打骂的方式,那样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想要让孩子冷静下来,乖乖听话, 家长可以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又称“长颈鹿语言”,是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针对对话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出的一种化解矛盾的沟通方式,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人们在做出各种行为或表达的时候,有的时候并不是真正内心需要的反应,所以这就要求家长要耐心去探究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当人们内心真正的感受和需要被人们理解了的时候,他便会放下警惕,敞开心扉。孩子同样也是如此,当孩子产生情绪的时候,如果家长能够了解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他的需要和请求之后,孩子的情绪往往能缓解大半,也会更加愿意和家长诉说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想法。
孩子的表达能力往往不够强,难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需要。这个时候,家长可以使用问句的形式来引导孩子说出感受和需要。
比如家长可以问孩子:
“你扔东西是因为你生气吗?”
“你生气是因为我没有经过你同意就吃了你的蛋糕吗?”
“你希望我在吃蛋糕之前能够征求你的同意是吗?”
家长不要将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从而认为自己对于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会有人格尊严和物权意识。或许有的时候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冒犯了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产生愤怒的行为。
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有助于家长分析孩子情绪的来源,从而避免更多潜在的冲突的发生。
2.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不好的,以及可以怎么做
当孩子的情绪稳定之后,家长需要告诉孩子,有情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是人都会有情绪,以此来表达对孩子情绪的理解,但是更要告诉孩子,他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不应该做的。
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宝贝,我知道你很生气,我觉得你生气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宝贝你要知道,即便是你在生气的时候,也不应该扔东西。你的玩具是爸爸妈妈买给你的,是希望为了你能开开心心的,是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你就这么把爸爸妈妈卖给你的东西扔到地上了,爸爸妈妈会很难过的。”
这样,一来表示了对孩子的理解,让孩子能够对家长接下来要的话产生一个积极的反应,同时家长也向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也能够让孩子学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从而避免一些令他人难过的事情发生。
当向孩子明确了扔东西、打人等行为是不正确的行为,以后应该避免发生之后,家长还应该教给孩子一些方法,让孩子在产生情绪的时候,可以很好地排解情绪。
比如家长可以给孩子一张纸,并且告诉孩子:“当你感到不舒服或者生气的时候,你可以把这张纸撕碎,或者在这张纸上画画。但是希望你能答应我,在你撕碎这张纸或者画完画之后,心情能够不那么糟糕。”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来主动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请求,询问孩子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情绪不那么糟糕,然后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和请求,去帮助孩子缓解情绪。
比如有的时候孩子产生情绪的时候,只是需要一个热情的拥抱,或者一个好听的笑话就可以得到缓解,这个时候,家长请不要吝惜自己的拥抱和语言,帮助孩子去解决他实际存在的问题。
3.培养孩子承担责任的习惯和能力
当孩子产生扔东西、打人等不当行为之后,家长只是解决了孩子当下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教会孩子承担责任,让孩子有了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之后,他才能够真正杜绝那些不良行为的出现。所以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承担责任的能力和习惯。
比如孩子在扔东西之后,要让孩子将东西捡回来,放回到原处,将弄脏的地方擦干净。如果在这期间损坏了什么东西,要让孩子赔偿一个新的。买东西的钱,可以从孩子零花钱里扣,或者让孩子通过劳动等方式,来赚取购买被损坏的物品的费用。
只有让孩子真正地去承担责任了,孩子才会明白自己的不当行为带来的后果是怎样的,才能真正有效地阻止孩子继续类似的行为。
家长不要觉得某一件事是小事,就不在乎了,责任感和责任意识都是在小事里培养起来的。只有当孩子能够为自己的每一个小行为负责之后,才能养成承担责的习惯,培养出孩子承担责任的能力。
管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门必修课。然而在这门课的修炼工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问题产生之后,家长不要急着训斥孩子,可以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向孩子明确对与错,并引导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在一件件小事之中,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每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反复练习才能够成功的。所以如果孩子的坏习惯没有被一次性纠正的话,家长也不要放弃,而是应该耐下心来,给孩子充分的引导,也给孩子充分的信心。
如果家长有更多关于儿童成长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老师,他们会为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