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合群的孩子不仅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玩得开,性格好,在未来的生活中社会适应性也更好,不合群的孩子不仅脱离了周围的朋友,而且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如果家长不及时干预,此行为就会持续到成年,影响孩子的学业、就业和婚姻等。
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开朗,双商高且社交能力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凡事都有对立面,有性格外向合群的孩子,就有内向收敛不合群的孩子。
其实在心理学上,孩子比较严重、经常性的不合群行为被称为“社会退缩”。经研究证实存在社会退缩行为的孩子,很容易在幼儿园里被教师或者同学忽略。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和小朋友玩呢?其实,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亲子关系得不到满足
“依恋理论”的提出者英国精 神 病学家John Bowlby认为: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亲子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受父母欢迎的,而且也相信自己也被其他人欢迎。
反之,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认为自己不仅不受父母的欢迎,而且也不被任何其他人欢迎,从而导致孩子缺乏参与到集体游戏或者活动中的勇气。
第二点:不当的养育方式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不合群、社会退缩行为和父母不适当的教养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第三点: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
禾禾(化名)3岁半左右的时候,有几次我带她去小区的休闲区玩,当她看到几个同龄的孩子在玩“鳄鱼吃鸭子”的游戏,被深深地吸引了,就跑到我身边向我表示自己也想参与其中,于是我鼓励她主动参与进去,但是她却连连摇头。
经过反思,我发现我和老公都是偏内向的性格,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对女儿没起到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此外我们对女儿也缺乏社交技能的传输,所以才导致女儿想融入集体,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
另外生活中有些家长,总在无意中给一些不善交流、不合群的孩子贴上“内向的标签”。也许这是家长的无心之举,但是这种贴标签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有意无意的心理暗示,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从而使得孩子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本身就是内向不合群的孩子。
当然除了这三点原因之外,有研究表明孩子自身的遗传等内部因素也会对孩子的不合群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这个影响比较小。
许多研究表明,孩子的社会退缩行为,不仅不利于未来社会互动的发展,还会被同龄人孤立,如果家长不及时进行干预,此行为就会持续到成年,到了青春期,孩子就会变得缺乏自信、性格孤僻,还容易出现学业、就业困难等。
在判断孩子是否存在社会退缩行为时,要充分考虑年龄和个体差异,因为同样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有可能是正常行为。
3岁前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思维发展阶段,他们本身在游戏中就喜欢独自玩耍,3岁以后的孩子如果仅仅是偶尔一次两次的不合群,也不能证明其存在社会退缩行为,所以,当孩子表现出独自游戏等不合群的行为时,父母首先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区别对待。
解决对策一:创设促进孩子社会交往的环境
如果确定自家孩子真的存在“不合群”的情况,那么家长可以通过安排一些特别的环境来促进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切忌突然把孩子放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逼迫孩子合群。
例如:对于已经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可以找老师聊聊,尽量让孩子挨着外向的孩子坐;在平时的集体游戏中,多让孩子与外向型的孩子组队;让孩子多参与幼儿园举行的各种集体活动等。
在家庭中,父母也要有意识地创设增加孩子社交行为的机会,例如:多带孩子去人多的商场、游乐场、社区逛逛;带孩子多见见亲朋好友;带孩子多参加一些亲子活动等。
通过孩子在生活中的点滴表现,多找机会表扬、赞赏、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语言交际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等等,让孩子为融入集体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
解决对策二:改变教育观
作为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行为问题和自己错误的养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养育孩子的基础是尊重孩子,将孩子当成一个有想法、独立自主的个体,在不涉及安全、法律、道德的基础上,尽量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切勿大包大揽,必要时再给予孩子引导和帮助。
在家庭中营造出和谐、公平民主的氛围,凡是涉及到孩子的事情,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还小,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父母,在做决定之前,多征询下孩子的意见,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合群不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不合群”行为时,不要逼迫孩子、更不要为了让孩子合群而丧失了自我,家长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反思自己,然后耐心理智地分析孩子“不合群”行为背后的心理,最终找出合适的应对措施,从而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如果家长有更多关于儿童成长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老师,他们会为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