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是指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孩子,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特殊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
选择性缄默一般集中发生在3~5岁,患者的智力发育是正常的,主要表现就是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这种缄默不语的孩子是有选择性的,他在一定场合会说话,比说:在家会说话,在外面对熟悉的人会说话;但在陌生的地方,在陌生人面前就不说话了。
有选择性缄默的孩子,他虽然不说话,但是他会用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语言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者用片面的“是”,“不是”来表示。
有选择性缄默症状的孩子在上学前是最容易被父母忽略的,因为当孩子遇见陌生人,在陌生的地方不说话时,父母都会认为是孩子害羞、胆小的表现。那我们该如何正确判断孩子是否有“选择性缄默”,越早发现孩子,越好引导孩子往健康的方向成长。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选择性缄默症的正式诊断标准如下:
1、无法在需要说话的特定社交情境中说话,例如:学校、工作、公共场合。
2、上述困难妨碍教育、职业成就,或社交沟通。
3、此障碍持续至少一个月(不包括入学的第一个月)。
4、缄默并非归因于其他病症,如沟通障碍、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障碍。
5、无法说话并非因为对于该情境所使用的语言缺乏知识或自信,例如该孩子可能刚迁移至新的文化环境而不说话,就不符合此疾病诊断。
判断自家孩子有可能是“选择性缄默”时,应该要再去医院确诊,并及时帮助孩子走出“选择性缄默”,不要让别人的负面评价加重孩子的病情。
1.孩子自身性格因素
有个同事的侄子,他就是这个典型的内向小伙子,有次我们一起出去玩,他就一直跟在我们后面,一言不发。我问同事,我说他在家也是不爱说话吗?同事说:“是的,不爱说话,他就喜欢坐着看着别人。”同事的侄子,他就是因为自身性格原因,不喜欢跟别人交流,就更别说跟陌生人交流了。
2.孩子有先天性缺陷
有些孩子虽然掌握语言功能,但是可能会因为一些其他的先天性缺陷造成孩子不愿意说话,比如:有口吃、兔唇;或者孩子比同龄孩子的语言发展明显延迟,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处理,正确引导孩子,孩子就很有可能产生“选择性缄默”。
3.心理因素
有“选择性缄默”的孩子他经受过情感创伤,比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分居离异、遭受到父母的虐待,往往他们就是在一次刺激后引起的疾病。
强迫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说话不仅无用,反而会加重他们对于说话的恐惧。大部分治疗性的介入为渐进式的历程,让这群孩子由非口语表达转到口语表达。在治疗过程中更需要父母的协助和配合。
1.了解孩子语言能力,并多跟学校老师沟通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要及时了解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情况。孩子上幼儿园后,及时跟学校老师沟通,并告知老师孩子的情况。这样老师才能因材施教,如果家长没有提前给老师打好“预防针”,很有可能老师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加重孩子的病情。
2.不能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兰兰本来就是一个偏内向的孩子,每回见到陌生人就躲在妈妈屁股后面,让她叫阿姨也不叫,所以妈妈经常训兰兰说:“没有一点出息,嘴巴要会说,总是那么内向。”慢慢地兰兰越来越不喜欢说话,甚至在家也很少交流了。
妈妈一味地说孩子内向,没出息,给孩子负面标签贴多了,孩子就会认为我就是你说的那种人,孩子就会慢慢地变成妈妈所说的内向,没出息的孩子。
3.听医生建议,并积极配合
孩子的“选择性缄默”是属于心理障碍,在治疗上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医生可能会指导吃一些抗焦虑的药物,但最重要的还是避免各种精神上的刺激,消除紧张心理,分散紧张情绪。
而且要从心里接纳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不说话的事实,给到孩子足够的爱、理解、包容才能让孩子越来越好!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可估量的潜力,未来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只要给他们适宜的土壤,其能力的萌芽就能茁壮成长。妈妈爱的潜力也是巨大的,我相信孩子在你爱的包围下能健康快乐成长!
如果家长有更多关于儿童语言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老师,他们会为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