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会正常发音
由于长时间没有接触到正确字音的发音方式,不少语言障碍儿童在发音吐字的时候会明显表现出错漏、错发以及气流冲突的特征。以前文中提到的轩轩为例,这个孩子在G、K、D、T等音系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将“开门”说成“抬门”,“哥哥”叫做“得得”。
2.相似字音的混淆
语言障碍儿童还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相似字音的混淆。他们对于字音的理解基本上没有问题,也能够分清楚彼此的不同,但在表达时却很容易将相似字音混淆,比如平翘舌不分、NL不分等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3.错误发音形成习惯
由于长时间未曾接触正确的字音,因而语言障碍儿童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固的错误发音习惯,例如去年矫正完毕的一个大舌头儿童,他一开始对于G音和K音的表达非常顽固,不仅很难改变,而且还导致相似字音也串到一起。
事实上语言障碍儿童不仅可以从语言特征上来分辨,还可以从年龄本身来分辨,例如大部分儿童两岁之后进入语言模仿期(仿音期),此时他们已经可以较为准确的说出常用词。若此时孩子有着不同于此阶段的表现,父母们便要格外重视。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许多语言障碍儿童在发音、吐字、阐述、词汇组织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问题不那么严重的儿童,可能只对某个或某几个字音产生不清楚的表述,但语言问题逐渐严重的儿童,将在多音系乃至于所有表达中都存在不清楚的状态。
以功能性构音障碍为例,多数儿童一开始只是有限的几个字音,例如N、L、G、K等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于是单个字音过渡到舌尖中音、舌根音等复杂的音系中。到最后,他们将出现整句整句的不清楚表述。
可能这个时候就有人问了“你说了那么多,也没有个解决办法啊,这管什么用。”的确,不管什么语言问题,到最后都得谈到如何改变。对于吐字不清这一类的语言问题来说,语言矫正无疑是一个最优解。
吐字不清问题本身,实质上就是一个发音方式错误,从而导致错误发音习惯形成的问题。因此,语言矫正几乎是为他而量身准备的,从语言本身入手,改变错误字音的习惯,重塑儿童的发音方式,让孩子的语言重新站在起跑线上。
语言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来临后的拖延,太多的语言障碍儿童就是在这样的拖延中最终丧失了语言矫正的机会。他们的结局,便是和不清楚的说话相伴一生,想想便让人不寒而栗。
如果家长有更多关于语言障碍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老师,他们会为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