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宝妈宝爸都有这种担忧,为什么别人家的宝宝八九个月就开始“爸爸”、“妈妈”的牙牙学语,而自己的孩子都1岁多了却还是惜字如金。这些孩子会玩也会互动,只是不会说话,甚至连“啊”“唔”这些语气词也不说,家长们焦急地寻医问药,花费大量金钱与精力。
其实,孩子不说话,家长们只要排除不是病理性原因之后,其他的不用过多担心
1、智力低下:这种孩子很难理解和表达词语的意思,也不会模仿发音。
2、听力缺陷:听力不完善的,很大概率无法说话,因为他们无法学习语言。
3、脑部损伤:因为脑神经因素失音或是脑部受损导致的失语症。
4、心理障碍:缄默性心理障碍,不愿发声。
5、孤独自闭:孤独症的宝宝模仿能力很差,自闭症的宝宝不愿意接触外界。
6、舌系带短:发音晚,发音吱吱呜呜不清楚。
以上病理因素需要立即就医!除了病理性原因。
1、家长过于有眼色:宝宝一个眼神就能读懂他的需求,不用宝宝开口就服务备至。
2、缺乏沟通与陪伴:家长与宝宝没有互动,宝宝只能自己玩玩具。
3、电子产品使用过多:家长为了偷懒,让宝宝大量使用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保持安静,电视节目中繁杂深奥的语言使得宝宝难以理解,电子音也会造成听力损伤,导致说话慢。
4、监护人过多:语言不统一、监护人过多,各地语言杂糅,也有可能造成说话晚。
第一:说“大人话”不要说“宝宝话”
现在很多妈妈教孩子说话喜欢用“穿鞋鞋”、“吃饭饭”、“喝奶奶”等宝宝语,这其实是不对的,教宝宝说话要用正常的词语和句子,要用缓慢、清晰的吐词和简单易懂的句子,并配上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来辅助宝宝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
第二:说到做到
这里的说到做到不是言而有信的意思,而是宝妈宝爸们在生活中面对宝宝,嘴里说什么就做什么动作,或者是给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配音,比如,“妈妈去喝水”,然后拿起水杯喝水。这样能更快地帮宝宝积累词汇量。
第三:唱起来玩起来
宝宝对音乐和游戏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用指部位或者指东西的游戏能帮助孩子认识物品,用音乐能帮助孩子愿意张口发声。
第四:让宝宝做选择
尝试对宝宝提问一些可选择的问题,例如,“你是要左手的东西还是要右手里的东西?”、“我们接下来是去那边玩还是去那边玩”,问出这些问题的同时,手指要辅以动作,引导宝宝发声与选择。
第五:多读书
启蒙绘本是一种很好的读物,宝妈宝爸们可以用阅读来给宝宝提供更多的词汇量,他们即使不懂这个词语的意思,绘本里的图画也能帮助宝宝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意思。不需要等到宝宝该学话时才读绘本,7个月左右,宝宝可以坐在怀抱里时,就可以固定时间读书给他听了。
第六:唠唠叨叨
在这里这句话是一个褒义词,引导宝宝说话时,重复是一个利器。对一样物品或者称呼重复,能加深宝宝对这个词汇的理解与记忆。
宝宝的语言发育系统就像植物生根发芽一样,需要一个过程,也会有各种差异。只要排除病理性因素,家长就不需要过于担心,正确引导,耐心纠正,宝宝就会像大树一样,默默发芽一夜长大。
如果家长有更多关于语言发育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老师,他们会为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