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康复知识 > 感觉统合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感统失调?

发布时间:2019-01-11

  作为一个心理学人,我对于“失调”这种字眼是非常敏感的,因为这两个字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孩子身上的某些问题,已经不是小毛病了,而是上升到了一种临床障碍的程度。

  什么是感统失调?

  今天在中国,亲子园、幼教老师、不少家长的一种错误态度,就是——感统失调是个筐,啥毛病都能往里装。

  然而,“感统失调”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障碍,它通常和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或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联合一起。

  好多人说,“感统失调”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拒绝他人的身体接触。但是不是孩子只要处于“一抱就哭”的状态,就意味着感统失调呢?

  “一抱就哭”如果发生在孩子两岁左右,完全有可能是陌生人焦虑导致的,这时候的孩子开始学会了认生,不再像刚生出来那段时间谁抱都行了。

  也有可能意味着潜在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倾向,因为有很多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孩子其实很抗拒他人对其行为的约束。

  除此之外,这可能还和孩子的安全感缺失有关联,如果孩子认为外界他人是不安全的,当然不愿意让别人抱了。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感统失调的原因。那怎么判断孩子是否是感统失调呢?

感统失调患儿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感统失调?

  事实上,“感觉统合”本身还是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理论的,而且还比绝大多数人所想象的要复杂。

  如果你觉得孩子有“感统失调”的风险,或者老师认为咱家孩子在这方面表现不好,小铃铛给大家分享一个使用工具,它来自于“香港社会福利署中央辅助医疗服务科”对外公开发表的信息。

  评估表所有类目如下:

  一般而言,行为有些混乱、无组织

  动作笨拙而不协调

  容易分心

  维持注意力的时间短暂

  做白日梦或无法注意周围事物(听力正常)

  厌恶别人的触摸

  抗拒触及黏性材料,玩胶泥、手指画等

  过动,无目的的动个不停

  活动过少,动作缓慢

  精细动作协调不佳

  请你注意,以上十个选项构成的简单量表并不是一个诊断量表——它无法确定地告诉你孩子是否有“感统失调”。

  但它可以告诉你,孩子有多高的相关风险。如果孩子越匹配这是十种行为描述,孩子所面对的风险越大,你就越有必要抓紧时间寻找临床方面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希望防微杜渐,让孩子不至于陷入感统方面的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对于感统失调,我们能做些什么?

  一、加强亲子互动

  很多家长是没时间陪孩子的,小铃铛的建议:再没时间,也要挤出时间来陪孩子。

  尤其是很多家庭里的爸爸们——对孩子感统能力有帮助的不少体能活动,是妈妈们搞不定的,很多爸爸跟孩子之间的亲子交互风格,是妈妈们不掌握的。

  而合适强度的体能激活,以及不同于跟妈妈打交道的交互经验,其实对于孩子感统能力的提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养分。

  很多时候,你跟孩子“玩什么”和“怎么玩”都不是特别重要,你只要跟他玩,就能起到非常优质的效果。

  二、鼓励探索

  今天的孩子所面对的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被保护的太好——这没办法,满大街汽车,还有对人贩子的担忧,谁敢让孩子放手去探索呢?少点探索,就意味着少点麻烦。

  但是我还是很建议家长给孩子寻找这样的机会:足够大的空间,足够多的元素,足够多的时间——去探索。

  三、不过分焦虑,寻求专业的帮助

  一旦发现孩子有问题,家长本身,不应该成为传达焦虑的人。很多时候,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严重与不可挽回。

  孩子有问题,首先应该去医院进行评估而不是一些康复机构。因为像我前面所说感统本身有一套系统的理论,这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康复师进行。

  如果孩子感统失调,你应该相信医生,也相信自己的孩子。

  对于小铃铛没讲清的感统知识,大家可以留言询问;


儿童康复训练咨询热线:

028-87429120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肖家河沿街47号

Copyright © 成都中童儿童康复医院
蜀ICP备180059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