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幼儿时期显得非常重要。有很多妈妈都会吐槽,为什么宝宝已经不小了,可还是不会走路呢?其实像孩子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一部分孩子的确在一岁之后还是不会走路,因此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一定是身体出现了某种疾病。那么孩子一岁半还不会走路,这到底是不是正常现象呢?
其实孩子一岁半不会走路是非常正常的,并不是因为一些病症的原因导致孩子无法走路。由于很多孩子成长的比较慢,所以他们在某些方面会弱于一般的孩子。譬如有些孩子说话会比较晚,有些孩子的协调能力会比较弱,更甚至有些孩子连反应能力也会比其他孩子慢一拍,而这一切都是正常现象。
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有些孩子可能在两岁过后才会学会走路,而父母在这段时间完全没必要着急,顺应天意就好。如果太着急的话,反而会让孩子感觉到压力,这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并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仔细划分的话,孩子之所以不会走路,我们可以归类为以下三点。
1.缺乏锻炼
现如今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大多数孩子在幼儿时期都会有代步车,婴儿车,或者出门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是被大人抱着。这也足以证明这些孩子根本没有锻炼的机会,以至于在走路的时候时常出现磕磕碰碰,甚至会摔倒。还有一些孩子比较任性,他们不喜欢自己走路,反而更喜欢让家长宠爱着自己,由于孩子不愿意下地行走,时间长了也会让孩子丧失行走的能力的,所以他们的发育会比一般孩子要晚一些。
2.宝宝体型偏胖
还有一点可能就是孩子的体型比较胖,这也就导致了孩子在行走的时候肢体协调能力不会太强。现如今大多数家长都喜欢把孩子喂的胖胖的,这是为了让孩子得到充分的营养。不过当营养摄入的过多时,孩子的体型就会发生变化,这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注意到的一点。当双腿的赘肉逐渐变多之后,孩子的平衡能力就会变弱,自然也就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行走了。
3.宝宝安全感缺失
第三种可能就是因为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被父母庇护,一旦脱离父母之后他们就会变得非常不适应,以至于只要双脚着地就会觉得自己会摔倒。其实想要让孩子学会行走,最应该做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话,就算是他们会走路,也绝对不敢尝试。
由此可见,孩子不会走路其实事件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之后,如果仍然无法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技巧的话,今后的影响会非常严重。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学会走路呢?这还要提到行走训练的技巧。
所谓行走训练,其实指的就是幼儿时期对孩子的训练。幼儿时期孩子是最有潜力的,也是最容易将一些行为学习成功的。一般在幼儿时期我们可以用如下这三种办法来训练!
1.练习扶行
为了让孩子能够尽快学会走路,一开始是必须要练习扶行的。所谓扶行,就是让孩子依靠在某些物体上,达到能够自由行走的方式。譬如我们可以让孩子靠着立柜慢慢扶行,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孩子想象成一个腿脚不灵活的病人,尽可能把身边可以依靠的东西全部都准备齐全。在外出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借助身边的墙体缓慢前行,虽说一开始孩子可能不太适应,那种感觉就像是腿脚残疾的人在艰难走路一样,但我们千万不要帮助孩子,让他们逐渐适应这个过程。
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孩子的各个角落来呼唤孩子走向自己,当孩子离开墙体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们准备一根木棍,让孩子依靠木棍来渐渐行走。或者是利用木棍支撑着自己的身体,站在原地,维持数段时间。
2.让宝宝自己走路
当孩子逐渐懂得扶行之后,我们可以开始让孩子自己走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跟孩子的距离保持得远一些了,让孩子充分利用自己的双脚进行走路。为了让孩子可以更好地达到独立走路,我们可以先让孩子学习蹲起,让孩子保持好平衡之后试探性的先迈出自己的左脚,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是右撇子,右脚的平衡力要比左脚强很多。最好让孩子在草坪上完成这一项活动,不然孩子摔倒的话很容易造成危险的。
我们可以在一旁鼓励孩子,这是为了让孩子不带有负面情绪进行活动。
3.扶着楼梯走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让孩子借助少量的助力来完成独立行走的能力。我们可以加大孩子的难度,让孩子扶着楼梯去行走。这种有上下坡的场地更容易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我们可以选择在一旁跟着孩子,一旦孩子有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让孩子避免危险。我们要不断让孩子感受到上楼梯和下楼梯时需要把身体的重心点不断调整,时间久了孩子就能够独立完成走步了。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地面都是平地,所以我们最好能够在孩子处于幼儿时期的时候多让他们适应陡峭的地面,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比同龄人更容易学会走路。
如果家长有更多关于发育迟缓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老师,他们会为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