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年龄小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无意注意主导,做什么事都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打断。到了年龄稍微大一点,能够发展出一定水平的有意注意并占主导。除了年龄因素外,还有孩子自己本身、家庭环境等,对注意力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很多家长会不以为意,认为孩子小时候都这样,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有这种能力。等到孩子上了5、6年级,却发现孩子坐不定,容易分神、做作业速度过慢、不愿意动脑筋等注意力问题。
我们说让孩子注意力集中,是想让孩子能提高主动注意的能力,并提高注意力持续时间,这种能力是能通过干预、锻炼等来培养的。其实平常的一些小事,就能帮孩子提升注意力。
(1)营造简单、有序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注意力受周围环境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于存在注意力障碍的孩子,更容易被周围环境中的声音、物品所吸引。
比如一个家里物品乱放、各种声音嘈杂、人来人往,孩子随意在客厅的桌子上写作业;
另一个家干净整洁,物品摆放在固定位置上,孩子有一个自己的房间可以不受打扰,房间里没有玩具、电子产品。
显然后者更有利于孩子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学习。
日常生活中,保持家庭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孩子更有秩序感,头脑清晰、有条理,做事更能集中注意力。
这就需要全家人养成爱卫生、东西用完放回原处的好习惯,不在家里进行打麻将等嘈杂的活动,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有规律的生活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养成规律作息。稳定的作息,足够的睡眠,规律的锻炼,均衡的饮食造就健康的体魄;
更重要的是,稳定的作息让孩子准确地知道下一个时间段要做什么,从而建立其内在的节奏感,从而生成可预见的安全感。”
过一种稳定、有规律的生活,对孩子注意力的发展大有帮助。
到什么时间,就知道该做什么事,孩子内心有一种确定感、安全感,不用在无关的事情上浪费精力,做事能够保持专注。
小学前的孩子可以参考幼儿园的时间表,重点规律吃饭和睡觉的时间点,早睡早起、按时吃饭、每天午睡,其余时间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安排活动,比如阅读、运动、亲子游戏。
小学后的孩子,主要根据学校的时间来安排,和孩子约定好放学写作业的时间段。
尤其是到了周末、假期,孩子容易放纵自己,可以睡睡懒觉,但不能毫无节制,家长依然要引导孩子有计划、有规律地度过一天。
(3)定量学习
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改定时为定量。如果孩子能够专心完成,父母要给予一定鼓励,并休息5——10分钟。
当孩子能够做得很好时,可逐步延长一次性集中做题的时间。要求孩子在审题的过程中,自己把题目要求、条件用笔勾出来,以便防止走神出错。
(4)鼓励孩子培养兴趣
平时多鼓励孩子,不干扰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比如,当孩子专注于做他的小手工制作或观察小动物而忘记了吃饭时,父母切记不要干扰孩子,而是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完成。要知道,孩子沉浸于他的兴趣的同时,就是在无意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
(5)减少唠叨和训斥
尽量减少对孩子唠叨和训斥的次数,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时间的主人。
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当他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功课,便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孩子学会自己掌控时间了,就会有成功的感觉,做事会更加自信。
(6)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大声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每天安排一个时间(10-20分钟)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小文章大声为父母朗读,这是一个使孩子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
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求他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他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把这种训练一直坚持下去。
在这里强调一点:
家长每次给小班孩子讲故事、中班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必须要求孩子停下其他所有的活动、放下所有的玩具,端坐在家长对面,眼睛看着大人的脸,否则就停下来不讲。
讲完故事之后,必须要向孩子提问:谁、什么时候、在哪儿、发生了什么、结果如何?甚至要求孩子把故事复述一遍,这样才能够确保孩子专注地听。
如果家长有更多关于感统失调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老师,他们会为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