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致孩子被他人孤立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精神,没有一个人可以在社会中独善其身。即便是还在幼儿园的孩子身上,这种团队意识就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果孩子总是喜欢打人或者骂人,那么他们必然很难融于群体,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甚至被其他小伙伴所排斥。如果长期得不到友情,孩子的性格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会变得自卑,甚至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导致也不愿和他人交流,影响他们日后的发展。
2、导致孩子的认知被扭曲
孩子的认知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家人的态度和影响。当他们尝试着做出一些对他人不友善的举动,比如打骂小朋友时,如果家人不仅没有制止他们,甚至还庇护着他们。
那么自然会让孩子误解他们的行为是正确的,是不需要改正的。这种错误的认知会一直陪伴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一直延续自己的错误行为,直到在社会中受到挫折,被他人狠狠的上了一课之后,才会知道当初错的有多么离谱。
3、导致孩子安全受到威胁
如果孩子养成了打骂他人的习惯,当他们进入社会之后,这种劣习随时会不自然的表现出来当他们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时,情绪就会突然难以控制,他们会把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在对方身上,以为自己能够总是在双方交战中处于上风。然而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孩子总是会遇到比他们更强的对手,他们的嚣张气焰总有一天会被他人扑灭,而这时孩子所付出的很有可能是非常沉重的代价。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特性,有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特别好动,甚至特别好战时,并不会想到太多,只是单纯的想到这是因为孩子小,所以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等他们成长之后,过了所谓的叛逆期,肯定就会越变越好,至少不会那么具有攻击性。但事实情况却未必像这些父母所想的那样,这些小时候有暴力行为的孩子,长大之后依然会持续他们的暴力性。
不过和小时候的打人骂人不同,成人世界里的攻击性行为也许会通过另外的方式表现出来,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这就说明孩子的这种攻击性行为,并不是他们不懂事,也不是他们正处在叛逆期,而只是他们所选择的一种社交行为。如果孩子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有这样的攻击性行为,那么父母必须提高警惕,这很有可能代表着孩子的社交出现了问题。如果不具备正确的社交力,对孩子将来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
1、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出需求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需求,哪怕是刚出生的孩子,他们也会有吃奶的需求,也会有大小便的需求,也会有要求父母陪伴的需求。在孩子还不会说话之前,他们的这些需求往往是通过哭闹来表达,当他们拥有语言能力之后,父母就应该引导孩子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语言表达是社交中最基本的一项能力,但很多孩子却恰恰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如果他们的需求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他们便会选择另一种表达方式告诉他人自己想要什么。只是由于缺乏判断力的原因,这些表达方式很有可能以攻击性行为出现,导致孩子不会表达。
2、教会孩子与他人分享
孩子在两岁之前,他们没有物权意识,所以当父母把自己的东西给他人时,孩子并不会有什么过激的反应。但是在两岁之后,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他们的占有欲会越来越强,一旦自己的东西将要和他人分享时,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抗拒,甚至会排斥。
父母这时要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因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交方式,中国人一直讲究礼尚往来,在这样的一来一往中彼此间的感情才能够更亲密。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拒绝分享时,一定要耐心的和孩子沟通,必要时可以用一些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学会分享,这样必然能让孩子在社交中更受欢迎。
3、扩大孩子的交际圈
父母应该有意识的多带孩子走出家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同时也可以带孩子去一些公众场所,让孩子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
这样孩子的视野就会开阔,也能越来越适应社会,为他们以后真正的进入属于自己的小社会打下基础。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孩子更好的适应环境,面对众人时不怯场,勇敢的去尝试他们想做的事情。这样孩子才会变得积极主动,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自然也会更顺利的融入社会。只有主动的融入群体,孩子的心理素质才会更完善,反应才会更加明显。
4、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有的孩子特别缺乏安全感,他们信赖的人只有父母,所以当有其他人进入他们的小圈子时,孩子就会本能的去排斥,他们会选择用攻击性的行为去表达自己的敌对心理。因为陌生的一切会让他们习以为常的舒适圈被改变,让孩子变得不安,只有封闭自己的社交圈,孩子只能找到安全感。
父母应该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交流,一起做游戏,也可以带他们一起外出旅游,去遇见美好的世界。这些行为不仅能够让孩子更有安全感,而且会让孩子更能主动的接受社会,适应社会,从而真正的融入社会,形成真正出众的社交力。
如果家长有更多关于儿童心理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老师,他们会为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