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自己的宝,掌上明珠,希望孩子未来能成龙成凤。可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不能一帆风顺,总有坎坷经历。家长总在担惊受怕中度过,甚至有些父母关心过度,还造成了一些焦虑。
1. 源于家庭的暴力影响
很多孩子会出现打人的情况,都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首先自己也有暴力行为,经常动不动就打骂孩子,让孩子误认为,不听话就要打。所以打其他孩子便成为了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孩子会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将自己在家里收受到的委屈发泄在其他同学身上,会在施暴中得到满足。
2. 家长不愿意倾听孩子的话语,总是应付了事
孩子在家里的时候,总是喜欢很家长沟通自己在校园里遇到的各种事情,家长却认为这些事,无关紧要,显示出不耐烦的态度。很快将孩子支开,导致孩子没能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也因此没有学会沟通技巧。因此在学校的时候,不能很好的与他人沟通交流,慌忙之间,施暴便成为了一种解决方式。
3. 孩子压力过大,缺少鼓励
很多孩子之所以会有暴力举动是因为内心承受的压力太大,而且家长平时缺乏跟孩子沟通,从不鼓励孩子,导致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孩子需要释放压力,可是却没有地方能够让他得到很好发泄,所以当孩子与其他人起冲突的时候,就难免会将对方当成发泄的对象,以至于出现暴力行为。
4. 缺少自控力
有些孩子其实并不想动手的,可是因为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当大脑还没指挥身体行动的时候,手脚已经伸出去了。这并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缺少足够的自控力锻炼,导致身体和脑袋不能协调一致,只要加强后续的自控力锻炼就能解决。
理解孩子暴力行为的原因是为了帮孩子脱离这种状态,家长在理解孩子行为的时候要做出相应的对策,以避免孩子走向"暴力倾向"。
首先,要学会理解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在孩子遇到这种暴力行为的时候,要对孩子表示理解,同时跟孩子梳理好其中的利害关系。孩子可以有表达愤怒的权利,但是要让他明白,不管是谁,打人,咬人都是错误的行为,这是做事的原则。如果实在忍不了,可以先深呼吸,延迟愤怒,让对方明白,我已经生气的,再说的话可能会出现不好的局面,利用这种形式将冲突化解。
其次,家长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的错误导致孩子的错误
很多家长在遇到孩子出问题的时候总是在孩子身上找问题,从来没考虑是不是自己的原因。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先不说家长是不是孩子的好老师,孩子每天都跟父母待在一起,孩子的个性都是被这种环境潜移默化影响的。所以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哪里做的不好,导致孩子误解了这种行为,秉承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最后,安排孩子跟被打的孩子见面
想要将这件事彻底解决,这样的见面时有必要的,这样做能让孩子明白这件事的重要,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还要让孩子郑重的跟对方道歉,让孩子意识到打人的行为是错误的,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能够给对方带来心理安抚,让双方能够冰释前嫌,再次成为好朋友,双方也会因为此次的经历而更加珍惜这份友谊。
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任何举动,家长的关注对孩子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希望每个家长都能重视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成长。
如果家长有更多关于儿童心理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老师,他们会为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