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讲话不清楚?这真的正常吗?会不会长大后说话也会受影响?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口吃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结巴、磕巴,是一种很常见的语言问题,口吃大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生,儿童时期的出现率尤其高。
1.特定阶段的发展问题
口吃容易在孩子语言发展的一些特定阶段发生。一个阶段是2-3岁,另一个阶段是5-7岁,男孩比女孩多见。
2.第二语言的影响
孩子出生后往往跟家长学习第一种语言,通常是当地方言。孩子逐渐长大后,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如普通话)。当孩子从非常熟悉的第一语言突然转向较为陌生的第二语言时,由于掌握的第一语言词汇量已经较多,思维也较快,可第二语言的发音方式还不太熟悉,因此讲话时就出现了阻滞和停顿。
3.新环境导致紧张
儿童初入学校或换了新环境时,因为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不熟悉,所以说话拘束,情绪紧张,使肌肉出现紧张和不协调,由说话犹豫发展为口吃。
4.语言表达时受到刺激
如果孩子在说话时,常被其他人干涉、粗暴地打断等,引起了情绪上激动的情况下讲话时,就会伴随着语流不畅及破裂,表现出口吃现象。
5.拖延时间
由于口吃的停顿或拖延,可以让孩子有一定时间进行思考或准备,从而减轻紧张、焦虑、害怕等情绪反应,因此,有些孩子就会有意无意地利用口吃这个特点来拖延时间,减轻自己的紧张情绪。
6.模仿
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些孩子因觉得口吃好玩而有意模仿这种行为。一开始模仿的动机只是出于好奇或吸引别人的注意,或只为了嘲笑口吃者的说话方式。但如果不加纠正,孩子就有可能固化下来成为一种习惯。
对于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建议到医院认真检查。如果没有缺陷,只是发音习惯问题,家长应该耐心地帮助孩子纠正。
首先,面对面教孩子发音:家长要注视孩子的眼睛,确定孩子的注意力在您身上,和孩子说:“宝宝,认真听我说的话,听到da的时候举起手,注意听。”家长开始说“da、ta、ga、da、pa、ta、da...”过程中,请注意适当的停顿,留意观察儿童的反应,正确及错误率。结束后给予孩子表扬或者鼓励。
第二,进行呼吸训练:呼吸是构音的动力,必须在声门下形成一定的压力才能产生理想的发声和构音。在进行训练时孩子应调整坐姿,如果可以坐稳,应做到躯干要直,双肩水平,头保持正中位。如果孩子呼气时间短且弱,可采取卧位,由成人帮助进行,这种训练也可以结合发声、发音一起训练。
第三,进行下颌、舌、唇的训练:要训练唇的展开、闭合、前突、后缩运动,训练舌的前伸、后缩、上举和侧方运动等,轻症者可主动完成,重症者可利用压舌板和手法帮助完成以上动作.用冰块摩擦面部、口唇和舌可促进口唇的闭合和舌的运动,1-2分钟/次,3-4次/天。
第四,减慢言语速度:轻至中度构音障碍的孩子可能表现为绝大多数音可发,但发成歪曲音或韵律失常,这可利用节拍器控制速度,由慢开始逐渐变快,孩子随节拍器发音可明显增加言语清晰度,节拍的速度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决定。
在孩子的言语训练中,家长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是启蒙,二是发展和完善。家长可以利用一切跟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利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关心孩子的言语发育,帮助孩子坚持言语训练,这对孩子的言语发育至关重要。
如果家长有更多关于语言发育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老师,他们会为你一一解答。